NFC手機支付:明天在哪里?
2008-12-30 10:19 RFID世界網
導讀:刷卡時代將遠去,而“刷手機”的時代即將到來,就國內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距離真正的NFC移動生活還很遠;只有當產業(yè)鏈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了合作共贏,NFC手機支付生活才能夠真正來臨。
現代人的錢包里裝的并不是只有現金,更多的是各種卡——信用卡、借記卡、會員卡、交通卡、醫(yī)療卡,如此等等。每張卡都有自己的發(fā)卡商,自己的logo,自己的品牌。而在未來,這些卡將集成在一張統(tǒng)一的卡之上,并同手機捆綁。刷卡時代將遠去,而“刷手機”的時代即將到來
就國內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距離真正的NFC移動生活還很遠;而沒有NFC,就沒有支付生活2.0
體驗篇:支付生活2.0
Bill與NFC手機的一天
* “刷手機”付費乘坐公交車(如果有私家車的話,可通過手機付停車費),支付2.0生活開始。
* 看到了一個關于今晚免費音樂會的海報,通過NFC手機在海報的特定標簽之處掃描,馬上在手機上看到了更為詳盡的信息。接著,在手機上進行了簡單的點擊便預訂了座位,很快收到了電子門票并儲存在手機內。之后,發(fā)短信邀請妻子一起去音樂會并共進晚餐。
* 到達辦公室門口,通過手機刷卡進門。
* 午餐時候,Bill通過手機里存儲的信用卡支付了餐費。
* 午餐過后,Bill去合作伙伴處開會,參會人員通過只要把兩部手機湊一塊就能夠互相交換名片。
* 下午6點,Bill與妻子匯合一起去聽音樂會,通過NFC手機在入口處刷卡進入。
* 音樂會后,他們去購物中心購物以及吃飯,消費也是通過NFC手機進行。
* 晚上回家后,Bill意識到把手機落了,于是馬上打電話給移動運營商并且要求屏蔽所有的NFC服務功能。如果他能夠把手機找到的話,就能夠重新激活這些功能。
1+1>2
NFC手機支付功能是非接觸支付卡功能與手機功能的融合。從上面所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NFC手機起到的作用遠比一張純粹的非接觸卡要大:
手機與卡的捆綁取得了“1+1>2”的效果。例如,買票的時候,無需實體店票務中心,也不用取票,簡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
當然,除了支付功能,NFC手機還具備其他功用。例如,等車的時候,通過與信息亭對接,能夠隨時了解最新的車行信息以及天氣預報或者地圖等;另外,他還能通過登錄移動互聯網去獲取即時的交通信息或者新聞。
從這個應用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到,Bill的手機支付生活有三個關鍵詞:NFC支付、遠程支付、互動。其中,NFC支付是核心,遠程支付是補充,而互動是貫穿其中的靈魂。
非接觸卡的功能與手機功能進行捆綁后,誕生了NFC手機。NFC手機在擴大NFC服務的機會方面有許多獨特的優(yōu)勢:
* 互動:手機的鍵盤、屏幕(觸摸屏)、聲音以及振動功能使得NFC服務能夠互動。例如,你可以在手機上看到你的消費記錄;
* 遠程一卡多用管理:
* 遠程用戶管理:
只有當產業(yè)鏈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了合作共贏,NFC手機支付生活才能夠真正來臨,而這背后是一個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參與方互相支持、依賴以及制約
宏觀篇:NFC手機支付生態(tài)系統(tǒng)
NFC手機支付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當前非接觸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的擴展版,它增添了許多獨特的功能,能夠開辟一個全新的市場空間,很多參與方都可能會從中得到好處。不過,目前而言,在具體的業(yè)務模式以及利益分配層面還存在諸多爭端,而這有待各方的退讓與妥協。
移動運營商以及銀行無疑是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為重要的參與方,但是除了他們之外,還有幾個參與方不容忽視。
移動運營商
從普通手機到NFC手機的演進,給運營商拓展了全新的業(yè)務領域。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做的并不是單純地將非接觸卡的功能增加到手機之上,而是要實現兩者功能的有機融合——融合后催生新的功能。
對于運營商來說,NFC手機支付是增加其ARPU值的大好機會,它能夠從如下幾方面獲利:
a 傳輸費;
b SIM卡或者手機空間租賃;
c 數據流量費;
d SP應用管理;
e 直接提供金融服務;
除此之外,NFC手機支付業(yè)務還有利于維護用戶的忠誠度,因為他們轉換運營商可能給自己帶來諸多不便。
銀行
一個重要的獲利環(huán)節(jié)自然是來自于支付費用的分成。另外,NFC手機支付將減少人們的現金持有比重以及制作塑料非接觸卡的成本,這對銀行來說也是個好消息。除此之外,銀行還將能通過此參與更多的互動服務,例如在線銀行服務等。
服務提供商
NFC內容提供商為手機用戶提供所需服務,使他們可以訪問海報、雜志中的數字內容。此外,他們還為電信運營商提供增值內容,通過增值業(yè)務平臺能為手機用戶提供可供查詢的商業(yè)信息。
從服務提供商的角度來講,成功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當前非接觸卡業(yè)務。用戶之所以使用NFC手機支付服務原因在于它具備新的優(yōu)勢或者功能,或者他們能夠因此得到好處。目前,服務提供商已經能夠根據非接觸卡的相關資料向用戶發(fā)送個性化的廣告,不過傳播介質并非是卡本身,而是通過其他渠道,例如email等。NFC 手機的出現將改變這種現象,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傳播媒介,而且能夠達到隨時隨地性——甚至能夠通過定位技術等判斷何時發(fā)何種信息。
芯片組制造商
芯片組制造商提供NFC手機需要的集成電路元件并從中分取自己的一杯羹。這些芯片組包括:
* NFC控制器的集成電路元件
* 可信執(zhí)行環(huán)境的集成電路元件
* NFC智能標簽
芯片組制造商還致力于相關產品標準化問題的協調。芯片組的發(fā)展需要芯片組廠商、手機制造商以及服務提供商三方之間的密切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夠更好地滿足應用需求。
NFC手機制造商
手機制造商根據行業(yè)標準設計并且生產NFC手機。由于他們的努力,服務提供商向用戶推出的NFC應用得以改善。在手機上隨時增添的新技術或者新服務將進一步提高NFC手機的接受度。
NFC元件以及標簽制造商
NFC元件以及標簽制造商根據服務提供商的要求以及行業(yè)標準進行產品的設計以及生產。為了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他們有各種的安全方式:
* 篡改抵制
* 對通信渠道或者內容進行加密
* 對服務提供商的核心管理進行加密
* 軟件(驅動、中間件、SDK)
NFC元件以及標簽制造商需要同移動運營商、NFC手機制造商以及服務提供商密切合作,隨時交流最新的市場信息,為各種新的通信模式提供支持。
設備制造商
地鐵、公交和電影院等地方需要安裝專用的NFC手機支付讀卡器,這些設施由NFC設備制造商提供。
商戶
影院、博物館、美術館等需要持票進入的地方都可以從NFC手機支付中收益——手機用戶可以通過手機購買并下載電子票,在檢票出“刷”手機進入即可。除此之外,購物、餐飲或者娛樂場所都能夠享受到便捷的NFC手機移動支付帶來的好處。
為了確實能夠獲得商業(yè)利益,這個系統(tǒng)需要具備足夠的開放性,并且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產業(yè)鏈的各端達到多贏——而這或許是NFC手機支付生態(tài)系統(tǒng)取得最終勝利的關鍵之所在。對于手機支付而言,成功的關鍵在于參與方之間的合作——不管是標準的制定還是業(yè)務模式的確定,實現移動運營商、銀行、服務提供商以及商戶等各方的共贏。
NFC手機支付在全球發(fā)展并不均衡。日韓當仁不讓地走在前面;歐洲緊隨其后;而美國以及中國尚在入門
現狀篇
非接觸技術現在已經非常成熟并且在全球獲得了極為廣泛的應用,例如信用卡、交通卡以及購物卡,與手機進行捆綁是非接觸卡的下一步使命。如今,網絡能力以及手機功能都取得了穩(wěn)步提升,這對于手機支付的發(fā)展將起到推動作用。目前,手機已經像錢包一樣與人形影不離,甚至比錢包與人的關系還要密切,這也給手機 NFC支付帶來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日韓
日本是NFC手機支付的領頭羊,運營商通過收購銀行的方式解決了“兩虎共斗”的局面,并主導整個產業(yè)的發(fā)展。日本移動運營商在市場推動層面也頗費力氣。為鼓勵商家采納移動支付方式,NTT DoCoMo在業(yè)務開展初期承諾為商家承擔安裝特殊讀卡器的費用(以每月向商家收取租金的方式收回投資),向商家收取的交易傭金也比銀行低。
韓國在非接觸式手機支付方面僅次于日本,韓國三大運營商通過RFID技術改造開始對原有基于紅外線的非接觸式手機支付系統(tǒng)進行升級,通過與銀行的通力合作來開展基于RFID的非接觸式手機支付業(yè)務。SKT與KTF發(fā)現以NFC手機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非常受到用戶歡迎,目前有高達45萬使用“T-money” 服務的用戶采用這項服務,85%用戶認為使用非接觸式手機比掏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加方便,并表示將繼續(xù)使用這項服務。
歐洲
歐洲的NFC手機支付在2006年起步,2007年開始了實驗型推廣。在德國,諾基亞、飛利浦、沃達豐是主要的推動者;在法國,Orange和 Cofinoga是先行者;在荷蘭,主導方有JCB、Rabobank、Orange等。歐洲創(chuàng)建的單一歐元支付區(qū)(Single Euro Payment Area,SEPA)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手機支付存在的很多障礙;許多運營商擁有自己的銀行執(zhí)照,這樣更有利于開展業(yè)務。安全問題是歐洲手機支付發(fā)展中的一大障礙。一方面,用戶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同時,運營商和銀行對安全問題持有的標準也并不統(tǒng)一。
美國
美國對NFC手機支付的熱情并不是特別高,不過也開始了嘗試,已經在8萬多個商戶中安裝了超過40萬臺NFC讀卡器。而Visa和MarsterCard兩大卡組織統(tǒng)一了非接觸式支付的標準(PayPass)。
中國
在中國,我們看到的僅僅是手機支付的雛形狀態(tài)。手機支付雖已不是新鮮概念,不過融合了NFC以及互動要素的支付形態(tài)還處于初級階段,多是蜻蜓點水式的試點。而且,由于產業(yè)鏈尚缺乏明確的主導者,相關的標準的跟進更無從談起,終端廠商以及商家多處于觀望狀態(tài)。
困擾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主導權的歸屬不明確——銀行(銀聯)還是移動運營商?二是,行業(yè)缺乏相關標準,這為日后整個產業(yè)鏈的反戰(zhàn)埋下了隱患;三是,安全層面存在風險
困擾篇
誰的地盤?
實現手機NFC支付功能的實際上是一張集成的卡片,誰控制了該卡片,誰便會有更大的發(fā)言權。對此,運營商和銀行(或者銀聯等機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內心獨白——運營商:要實現NFC卡同SIM卡捆綁,用戶和應用兩手一起抓,兩手都過硬。在牢牢掌握控制力的基礎上,通過移動網絡推送各種增值業(yè)務,在與用戶的互動過程中把錢裝進自己口袋中。
內心獨白——銀行:NFC卡同SIM卡分離,在手機內植入單獨的NFC模塊,運營商的作用就是一通信管道。
我們知道,在日本或者歐洲,兩家之間的對立可以通過并購的方式來解決——成了一家人,也就沒什么可爭的了。例如,DoCoMo先后收購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和瑞穗銀行,成為了日本最大的發(fā)卡機構。不過這在中國卻是“不可能的任務”——國家政策已經對此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那么,誰應該為這個產業(yè)負責?或許還得從長計議。
任何市場的發(fā)展都是由小到大,NFC手機支付也是如此。調查顯示,短期之內,多數消費者僅能接受小額支付,也就是說市場有待逐步培養(yǎng)。而在小額支付領域,金融機構所需付出的成本和微小的收益不成正比,在最初是缺乏推動市場發(fā)展方面的動力的。從這個層面上看,如果把希望寄托在銀行之上,NFC會長久地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在最初,由移動運營商主導是順理成章的。另一方面,移動運營商憑借其在移動網絡方面的優(yōu)勢能夠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這也將有利于鞏固其地位;與此同時,移動運營商還能夠在此基礎之上提供多元附加服務,最大限度的進行產業(yè)的深層次拓展。
易觀國際的分析師鄧中元認為,在小額手機支付業(yè)務市場,用戶對安全性要求較低,在沒有金融機構參與的情況下,運營商也能應付自如;而且,“銀行根本沒辦法跟運營商去爭,本身通過手機話費的小額支付服務,比如公交卡、小額度的商品購買等等,運營商是可以直接做的,不需要去打通什么限制,只要基于硬件設備配備到位就可以了?!?nbsp;
不過,鄧中元同時認為,“如果是大額支付,比如完成信用卡支付、pos機刷卡支付等服務的話,運營商本身并沒有權利提供這種服務,這是銀行專屬的。吸引用戶存款和提供銀行卡的支付服務,在目前的國家管制政策下,只有銀行才能做?!?nbsp;
在大額支付領域,兩者有很大的合作空間——“運營商提供技術設備,銀行提供資金流轉渠道。這種狀況很類似于手機電視和IPTV,在政策限制不取消的情況下,銀行還是占據優(yōu)勢的?!?nbsp;
長遠而言,二者是合作關系,具體的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將是核心問題。
第三方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成立一家獨立的第三方機構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一則可以協調雙方之間的關系;二則可以更有效地管理NFC的客戶數據庫;三則可以以一種更為中立的姿態(tài)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等等。GSM協會的白皮書指出,可信的第三方服務(TTP空中發(fā)卡服務)是NFC產業(yè)鏈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家標準的第三方服務公司是這樣的:該公司被用戶所信任,能夠與多家服務提供商進行合作,得到移動通信公司和銀行、銀聯公司的支持。
事實上,早在2003年8月,中國移動就和中國銀聯合資成立了北京聯動優(yōu)勢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專業(yè)化的手機支付服務商,為中國移動用戶提供“手機錢包”和 “銀信通”服務,為廣大商戶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渠道,擴大中國的銀行卡使用環(huán)境。不過,由于金融和電信雙方存在競爭關系,兩家的合作并沒有完全敞開。業(yè)內人士指出,我國的第三方手機支付業(yè)務商不可能在手機支付業(yè)務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在一些對中立性要求較高的特定細分市場則具有一定發(fā)展空間,如公共交通和公共事業(yè)繳費領域。
標準
標準的缺失也是我國NFC手機支付發(fā)展的一大障礙。一方面,如果沒有統(tǒng)一的NFC軟硬件協議,參與廠商都以自己的法則行事,勢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在缺乏標準的情況下,多數廠商也不會冒然行事,以免白費力氣,而這直接導致產業(yè)鏈上的多數廠商將繼續(xù)觀望,從而延誤了時機。
可喜的是,最近GSMA在澳門舉行的移動通信亞洲大會給我們帶來了好消息:宣布全力支持ETSI通過的SWP標準,作為SIM卡及NFC芯片之間的界面。首批支持SWP標準的NFC手機,預計在2009年中問世,消費者可以快速且安全地在商店、餐廳及火車站購買商品或服務。GSMA也發(fā)起了Pay- Buy-Mobile計劃,全球45家電信運營商參與,包括AT&T、Orange、Vodafone、SoftbankMobile及中國移動在內。
相信伴隨著更多的中國企業(yè)參與到NFC標準的制定行列,NFC手機支付產業(yè)將被逐步激活。
安全
產業(yè)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來自于市場,對于NFC手機支付而言,消費者的認同最為關鍵。目前,多數消費者之所以僅能夠接受小額支付的原因在于對支付安全存在疑慮,所以只有把這個問題解決,市場才能活躍起來。可喜的是,安全廠商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比如指紋識別等技術已經在日韓等國家使用,為安全保駕護航。
遠程支付與NFC近場支付的融合是大勢所趨,手機支付的市場規(guī)模也將進一步壯大,不過這一切,都需建立在產業(yè)鏈各參與方有效合作的基礎之上
趨勢篇
就應用本身而言,通過手機進行的遠程手機支付和NFC支付會在未來逐漸融合,二者互相支持構建完美移動生活。例如,對于移動訂票服務就是一項遠程手機支付服務,用戶可以通過移動網絡完成票的購買以及下載,并不用非要通過NFC終端“刷”手機。不過,在檢票環(huán)節(jié)上,就可以通過NFC支付來實現。
而對于市場,各大調研機構也給出了樂觀的預期。
易觀國際報告預測,2009年中國手機支付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19.74億元,接近20億人民幣;同時這一市場也將迅速發(fā)展,易觀預測,從2006 年~2009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0.4%,用戶規(guī)模也將在2009年達到8250萬人,從2006年~2009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5.24%。
NFC論壇總結了助力NFC產業(yè)成功的幾大關鍵詞:
合作:不僅僅是利益共享,還包括風險共擔;
品牌:不能讓品牌跟隨卡的集成而消失,應該在用戶界面上有所顯示,比如放置鏈接或者logo;
互信:移動運營商和銀行之間需要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
互利:不僅僅是主要參與方——銀行、運營商從中獲利,消費者以及支持NFC消費的商家也能夠從中得到好處。為了達到這個目的,NFC手機支付必須做到如下幾點:快捷、安全、無障礙;
標準:加緊標準制定是保證NFC手機支付產業(yè)良性運作的前提。